
你是否曾經刷牙時發現牙齦出血?口中常有異味,卻找不到原因?這些看似小問題,可能都是牙周病的警訊。根據衛福部統計,台灣有超過八成的成年人患有牙周疾病,且其中更有近五成的人情節嚴重,多是因為長期忽視口腔問題或不自覺牙周病而未就醫。
牙齒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好夥伴,但實際上卻很少人真正重視牙齦健康。本篇文章將從「牙周病預防」出發,帶你全面了解如何守護自己的口腔健康。
什麼是牙周病?
牙周病是一種漸進式影響牙齒周圍組織(牙齦、牙周韌帶與齒槽骨等)的慢性疾病,主要由牙菌斑與牙結石引起。當牙菌斑長期累積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,就會引發牙齦發炎,如果不及早處理,牙周病會造成牙齦紅腫、牙齒鬆動,甚至最終導致牙齒脫落。因此,牙周病的預防及處理十分重要,我們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認識牙周病並提早應對。
牙周病的分期與演變:

- 牙齦炎
牙菌斑刺激牙導致輕微齦出血但此時牙周組織尚未受到破壞,是可逆的狀態。只要加強清潔、定期洗牙,多數能完全恢復。 - 早期牙周炎
此時會出現牙齦輕微紅腫與出血,如果放著不管,發炎會繼續往深層擴散,開始破壞牙齒的「支架」——也就是牙周韌帶和骨頭,形成牙周囊袋,也就是牙齦與牙齒之間出現深層空隙,會讓牙齒會開始搖晃。 - 中至重度牙周炎(Moderate to Severe Periodontitis)當發炎進一步破壞齒槽骨,使牙齒失去支撐,出現牙齒鬆動、位移,甚至最終脫落,還會開始出現刷牙也難以消除的口腔異味。這一階段的牙周病已難以單靠日常清潔改善,需由牙醫進行專業治療,如拔牙、牙周刮除術或牙周翻瓣手術。但儘管如此,過去因牙周病而流失的齒槽骨仍無法長回,所以治療後可能會出現牙齒看起來變長、牙縫變大、對冷熱變得比較敏感,甚至咬東西的力道也會變弱。
日常生活中的牙周病預防方法
做好日常保養,是避免牙周病發生的關鍵。以下幾個步驟簡單卻有效,讓你輕鬆實踐牙齒保健與牙齦健康:
1. 正確刷牙與清潔牙縫
建議使用貝氏刷牙法,每天早晚兩次。刷牙後,記得搭配牙線或牙間刷,清除牙縫中容易被忽略的牙菌斑。
2. 注意飲食習慣
少吃含糖飲食與黏性食物,這些容易滋生細菌並產生牙菌斑。攝取富含維生素C與鈣質的食物,能幫助維持牙齦健康。
3. 定期洗牙與口腔檢查
每半年洗牙一次,去除牙結石與牙菌斑,是最有效的牙周病預防方式。定期回診也能讓牙醫提早發現問題,避免病情惡化。
💡一般民眾有每半年一次的健保洗牙,但若您已出現牙周病的症狀或是常常蛀牙,建議每三個月就自費洗牙,隨時監測口腔健康喔!
透過這些簡單步驟,日常生活中就能有效實踐如何預防牙周病,維護全口健康。
牙周病的高風險族群
雖然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牙周病,但有些族群更應該警覺,包括:
- 吸菸者:
抽菸者得到牙周病的機率是非抽菸者的四倍。吸菸會有助於口腔內細菌的增長,並加速發炎反應,除此之外,吸菸會「蓋掉」牙周病的早期警訊,像是牙齦流血或腫痛可能不明顯,等發現時往往已經嚴重。
- 糖尿病患者:
許多研究證實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間的關係是雙向,糖尿病會影響身體對抗感染的能力,也讓牙齦修復變慢;牙周病會讓血糖更難穩定,惡性循環。所以牙周病的治療與預防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也至關重要。
- 孕婦:
牙周病是孕婦很常見的口腔問題,懷孕時荷爾蒙變化大,容易引起牙齦敏感、腫脹或出血(稱為妊娠性牙齦炎),是牙周病的高風險期。 建議懷孕前或懷孕初期可以先做一次牙周檢查,若有牙齦發炎現象,越早處理越好。
- 壓力大、睡眠不足者:
壓力大會影響免疫系統,讓身體對抗細菌的能力變差。加上熬夜、飲食不均等生活習慣,牙菌斑更容易累積。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,也是預防牙周病的關鍵喔。
- 家族有牙周病病史者:
牙周病也跟基因有點關係。如果家人常有牙齒鬆動或早期掉牙的情形,你可能也比較容易中標。所以要從年輕開始養成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,並告知牙醫你有家族史,才能更早做預防。
牙齒是健康的根本,從今天開始落實牙周病預防
牙齒與牙齦的健康,影響的不只是咀嚼與外觀,更是全身健康的根本。落實日常牙周病預防,從正確清潔、健康飲食到定期洗牙與檢查,都能有效延緩牙周病的發生與惡化。
別讓忽視變成後悔,從今天開始,為你的牙齒健康打好基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