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許多牙痛的患者,最怕聽到牙醫說:「這顆牙齒要抽神經了。」這不只是對牙齒的損傷,更是一種心理壓力。抽神經讓人聯想到疼痛、高費用、甚至牙齒日後變脆的風險。
許多人心中會浮現一個問題:難道蛀牙嚴重就一定要走上這一步嗎?
事實上,抽神經(即根管治療)並非唯一的治療選擇。對於某些牙齒,醫師有機會透過「活髓治療」的方式,保留牙齒內部的神經組織,減少牙齒結構的破壞。
這篇文章將深入說明兩者的差異,以及各自的利與弊,幫助你在面對牙痛時,能做出更好的選擇。
蛀牙不想抽神經?先了解牙神經的角色

牙齒的內部並不是空的,它包含名為「牙髓」的組織,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牙神經。牙髓不只是感覺疼痛的來源,還負責提供牙齒營養、保持牙齒濕潤與活性,對整體牙齒健康相當關鍵。一旦牙髓受損,就像電線短路,牙齒就會出現冷熱敏感、自發性疼痛等症狀。
當蛀牙逐漸深入牙本質,細菌進入牙髓腔並引起發炎時,就會產生牙痛。如果能及早處理,在牙髓還沒壞死前進行適當介入,有機會不必將整個神經組織移除,而是選擇更保守的「活髓治療」來保留神經。
什麼是活髓治療?適合誰做?

活髓治療是指在牙神經仍然有活性的情況下,移除部分受感染或受損的牙髓組織,並保留健康的部分。
活髓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介入、牙髓尚未進入不可逆發炎階段,才能提高成功率。牙醫師通常會透過X光影像、臨床症狀與專業經驗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這種療程。
適用活髓治療的對象包括:
- 蛀牙尚未深到整個神經
- 牙齒疼痛不明顯
- 經X光判斷未見牙根尖發炎
- 患者希望保留原生牙結構
活髓治療後,會使用MTA等生醫材料封閉牙髓,接下來進入觀察期,如果牙齒持續無痛、無感染現象,便可進一步修復製作牙體重建。
不過這並非萬靈丹,成功率雖高但也受限於患者的狀況。若錯過最佳時機,即使嘗試保存,也可能最終轉為根管治療。
什麼是根管治療?何時真的非做不可?

根管治療是在牙髓已嚴重發炎或壞死時,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。這種治療會完全移除牙髓組織、徹底清潔根管、消毒殺菌,再以材料填充密封。
以下情況會需進行根管治療:
- 蛀牙已經深入牙髓造成劇烈疼痛
- 牙齒因外力撞擊導致牙髓壞死
- 曾抽神經後又再度感染
- X光顯示牙根尖有病變
雖然根管治療成功率高,但因為失去牙神經的滋養,牙齒會變得較脆弱,未來容易因咀嚼壓力而碎裂。因此,牙醫師多會建議治療完成後裝上牙套來保護。
進一步來說,顯微根管技術是進階版本,它使用高倍放大鏡協助操作,能更精準清除感染源,對於根管形狀複雜或再治療個案尤其有幫助。
如何選擇?
許多患者在面對這兩種療程時會感到迷惘。活髓治療看似保守又能保留神經,但失敗後仍需根管治療,可能造成治療費用增加與療程延長;而根管治療雖保險,但犧牲了整個神經結構,需額外保護與修復。
通常會依下列因素做評估:
- 牙髓狀況:越早發現,越有可能進行活髓治療。
- 蛀牙深度與位置:蛀牙若接近牙根尖者難以活髓保存。
- X光與臨床症狀:是否已有根尖病變或化膿現象。
- 患者預算與期待:希望保守治療或一次解決。
越早處理,選項越多
牙痛不是小事,尤其是深層的疼痛。與其拖到牙神經壞死只能抽神經,不如在早期就讓牙醫師評估是否可以採取保守方式,保住神經、也保住牙齒結構。
如果你正在經歷牙痛,或聽到醫生說要抽神經,建議立即預約安星牙醫評估。別讓「只剩一個選項」的情況發生在你身上。